搜索
搜索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炎黄邮箱
炎黄邮箱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WEBSIT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3-21 22:40
  • 访问量: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概要描述】2014年3月21日,北京阳光灿烂春意盎然,一场高层次、小规模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行政楼举行,座谈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外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3-21 22:40
  • 访问量:
详情

2014年3月21日,北京阳光灿烂春意盎然,一场高层次、小规模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行政楼举行,座谈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外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出席座谈会的有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岂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西平,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朱小健,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希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震中,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刘宝才,《光明日报》原副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大援,民进中央原副秘书长、参政议政部部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虞音,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二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培英,《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梁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曹祺、习静,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副主任叶齐炼等,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单位的教授、工作人员,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科网、中国文化报、中华炎黄网等媒体也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国务院文史馆馆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德润主持。

座谈会进行了三个半小时,有七位学者做了发言,各位学者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对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可谓窥豹一斑,主持人赵德润副会长一语中的“座谈会规模虽小,却是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座谈会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韩震教授首先在发言致词中阐述了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特点,讲究和和统一的观点,特色与外界普适的对应,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更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韩教授还同时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计划。

张岂之先生讲了四点要义,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论述;二是中华文化有源头,炎黄时代就是这个源头;三是春秋战国是中华原创性文化的形成时期;四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体系。张先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站稳脚跟的根基”。

楼宇烈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人文精神,最早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两大知识体系,从文化生态角度看是中国文化是多元包容的,所以有百家之称。楼先生通过对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原著的解析,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视角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孟德斯鸠的观点对于我们当代社会仍有着现实的意义,阐述了法与道德、礼仪、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在中国和西方的区别,从而反观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法是外在的,中国特色是内在的道德。

张西平教授报告的研究题目是“从十六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一是在全球视角下,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华文华优势必须在与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显现,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西方的启蒙来源于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欧洲出现过中国热,大量中国典籍翻译到欧洲,反过来西方文化又进入中国而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三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了解对方国的文化,要有汉学家,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朱小健教授的发言论述了幸福学与中国文化传承的关系,从训诂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有两种表述,外部的表述解释和内部的自我认知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其理由一是文化的自明和他明解释,文化传承和传播都要解释;二是语言的积淀也是文化。幸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幸福文化工作者要有积极地责任担当。

刘宝才教授论述的是“中国古代民族观是围绕华夷之辨展开的”,华夷之辨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具有中华各民族的认同和互动。 一是华夷之辨具有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因;二是汉民族发展了华夷之辨的包容精神;三是少数民族对华夷之辨做出了积极反应;四是知识增长使华夷之辨终结的深层原因,明清的大一统,知识的增长开拓了眼界,具有了全球视角,中华民族一体化。华夷之辨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包容、文明、共同发展。

王震中研究员讲话的题目是“从中国国家结构的演变看中华民族与文化的稳定性和包容性——兼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一国两制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科学性”,中华历史连续不断的个性特征与稳定性包容性相关,这也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国家结构形态历史上有三个转变,从部族到诸侯王国,再到中央集权,所形成的是民族和国家是不可分的多元一体化,民族是国家的一个行政区域,一国两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科学性。

许嘉璐会长从文化自信的形而上哲学、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自强三个发面历史比较的论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认为习总书记的三个自信论述根基是文化自信,必须知道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是逻辑的必然,对于文化的特性认识必须超越现象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更全面了解西方比较文化,不仅从历史高度,而且要从表面到内在,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自强,以己之昭昭,使人昭昭,先要了解自己,正本清源,知道今天可以用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要有大量的知华、亲华、爱华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有上万既懂得中华文化又会外语的人才,才能达到走出的目的,文化传承不是靠文献而是靠人。许会长最后对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北外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中心的合作提出了希望,各方面的合作千万不能变成学院式的研究,不排除基础研究,不只研究语言,还要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营养。

/

座谈会现场

/

座谈会自由交流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前排右二)发言致词

/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许嘉璐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岂之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相关资讯

上一页
1
这是描述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