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5-18 16:02
- 访问量: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概要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政治局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集体学习。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应当看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文化竞争全面升级,文化版图正在重构。近年来,我国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但总体而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选择。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走出去对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十分重要。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国际上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屡见不鲜。这些年,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取得很大成效,但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着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充分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回望历史,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带出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更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坚定不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突出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积极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要向国外民众宣传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战争,是和谐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讲清楚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注重把中国梦同各国各地区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联系起来,在促进互利共赢中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梦,觉得中国梦有实现基础、有中国特色,觉得实现中国梦是世界各国的机遇。
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达和重要标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热情关注中国道路、高度评价中国道路,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外宣传,深入阐释讲话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方略,充分展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良好形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宣传阐释好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宣传阐释好这条道路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开创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制度文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发展道路的理解认同。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加强提炼阐释,拓展传播平台和载体,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当代优秀作品讲述了中国的精彩故事,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载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抓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积极向世界推介当代优秀作品,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当代世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直指心灵,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外国人很感兴趣。要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的前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作用,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国外民众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一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围绕重大外交活动和领导人出访,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精心组织感知中国、文化中国、欢乐春节、国家年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办好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拓展中医养生、中华美食、武术健身等领域的交流交往,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交流效果更加显著。二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近年来,我们着力完善机制、丰富内容、讲求实效,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要抓紧编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期发展规划,整体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布局,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指标,突出重点,分期分批推进。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全球采编播发网络,提高新闻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经验表明,文化产品“卖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现在,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采用贸易和投资的方式,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手段,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国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跨国文化集团相比肩的文化企业航母。要支持更多有实力、有丰富贸易经验的民营企业从事文化贸易,在财政补贴、税费征收、金融支持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尽快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文化出口的生动局面。要加大对外文化投资。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文化类投资占比还很小。要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要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通过“买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完善海外网点布局,推动我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国家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要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提高含金量和针对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要发挥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的作用。引导各类学术团体加强与国际智库、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国学术、艺术走向世界。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使经济走出去与文化走出去相得益彰。要发挥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人华侨的作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到海外求学、旅游、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留学生和出境游客强化文明观念,提升道德素质,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与我们同根同源,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地的文化活动和公共事务,介绍祖国的发展变化,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发挥各类知华友华人士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面向世界、高度国际化的工作,需要借助外力、借用外脑。要加大对国外政要、知名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的公关力度,邀请更多外国知名记者、专栏作家和主持人来华采访,使更多有影响力的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各国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支持他们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发挥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手段。方式方法对头,就会事半功倍。要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推进本土化传播,用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尽可能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要运用文艺作品形式,通过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表现中华文化,收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电影是生动的文化名片,要把更多优秀国产影片推介到海外市场,形成一批讲述中国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铁盒里的大使”。三要借助新媒体力量,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注重传播的快捷精简,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要做大做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充分发挥主要商业网站的作用,在网络舆论场放大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我们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5-18 16:02
- 访问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政治局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集体学习。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应当看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文化竞争全面升级,文化版图正在重构。近年来,我国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但总体而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选择。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走出去对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十分重要。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国际上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屡见不鲜。这些年,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取得很大成效,但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着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充分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回望历史,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带出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更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坚定不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突出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积极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要向国外民众宣传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战争,是和谐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讲清楚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注重把中国梦同各国各地区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联系起来,在促进互利共赢中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梦,觉得中国梦有实现基础、有中国特色,觉得实现中国梦是世界各国的机遇。
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达和重要标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热情关注中国道路、高度评价中国道路,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外宣传,深入阐释讲话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方略,充分展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良好形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宣传阐释好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宣传阐释好这条道路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开创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制度文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发展道路的理解认同。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加强提炼阐释,拓展传播平台和载体,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当代优秀作品讲述了中国的精彩故事,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载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抓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积极向世界推介当代优秀作品,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当代世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直指心灵,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外国人很感兴趣。要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的前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作用,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国外民众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一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围绕重大外交活动和领导人出访,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精心组织感知中国、文化中国、欢乐春节、国家年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办好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拓展中医养生、中华美食、武术健身等领域的交流交往,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交流效果更加显著。二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近年来,我们着力完善机制、丰富内容、讲求实效,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要抓紧编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期发展规划,整体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布局,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指标,突出重点,分期分批推进。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全球采编播发网络,提高新闻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经验表明,文化产品“卖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现在,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采用贸易和投资的方式,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手段,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国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跨国文化集团相比肩的文化企业航母。要支持更多有实力、有丰富贸易经验的民营企业从事文化贸易,在财政补贴、税费征收、金融支持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尽快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文化出口的生动局面。要加大对外文化投资。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文化类投资占比还很小。要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要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通过“买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完善海外网点布局,推动我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国家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要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提高含金量和针对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要发挥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的作用。引导各类学术团体加强与国际智库、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国学术、艺术走向世界。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使经济走出去与文化走出去相得益彰。要发挥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人华侨的作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到海外求学、旅游、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留学生和出境游客强化文明观念,提升道德素质,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与我们同根同源,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地的文化活动和公共事务,介绍祖国的发展变化,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发挥各类知华友华人士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面向世界、高度国际化的工作,需要借助外力、借用外脑。要加大对国外政要、知名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的公关力度,邀请更多外国知名记者、专栏作家和主持人来华采访,使更多有影响力的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各国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支持他们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发挥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手段。方式方法对头,就会事半功倍。要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推进本土化传播,用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尽可能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要运用文艺作品形式,通过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表现中华文化,收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电影是生动的文化名片,要把更多优秀国产影片推介到海外市场,形成一批讲述中国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铁盒里的大使”。三要借助新媒体力量,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注重传播的快捷精简,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要做大做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充分发挥主要商业网站的作用,在网络舆论场放大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我们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