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炎黄邮箱
炎黄邮箱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WEBSIT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4-05 08:44
  • 访问量:

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概要描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才能使我们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满怀深情说:“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三个无比”来自何处?归根结底,来自“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来自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文化之源。这个根不能枯,这个源不能竭,如果根枯源竭,中国文化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绵延不断,使中华民族始终凝聚在一起,不散不败,不断发展进步,其关键在于中华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在坚持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形成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既不失传统文化本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炎黄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理学文化等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既不失本色、又不断发展的时代化过程,使其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发挥了支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也使我们中华民族确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之上的,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征途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深实足印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时代化发展也能够时代化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呈现出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旺盛活力,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4-05 08:44
  • 访问量:
详情

第十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_徐光春.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才能使我们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满怀深情说:“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三个无比”来自何处?归根结底,来自“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来自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文化之源。这个根不能枯,这个源不能竭,如果根枯源竭,中国文化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绵延不断,使中华民族始终凝聚在一起,不散不败,不断发展进步,其关键在于中华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在坚持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形成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既不失传统文化本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炎黄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理学文化等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既不失本色、又不断发展的时代化过程,使其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发挥了支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也使我们中华民族确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之上的,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征途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深实足印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时代化发展也能够时代化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此,他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对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现实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深刻地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使传统文化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呈现出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旺盛活力,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深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意识和鲜明中华民族文化本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道德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支撑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成为增强中华民族素质的丰富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利用这三种资源,尤其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资源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说到底,我们中国不能忘了两个“老祖宗”,一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黄,另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马恩。忘了炎黄老祖宗,我们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忘了马恩老祖宗,我们就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不忘老祖宗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高度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相融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思想精神和理论内核,就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世界大同。这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政治属性,明确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奋斗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它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同时又彰显着一系列做人为事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传统美德,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结合和融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贵结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需要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才能有效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好。

“传统”、“传播”、“传扬”、“传承”中的关键字是“传”。而“传”由“人”和“专”两个字组成,说明传统这件事,要由专人专心专注专门来做。只有这样,这个传统才能确立起来、传播出去、传扬开来、传承下去。而要实现专人专心专注专门来做,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做是最有效的。历史上每一个有影响的、有成效的重大思想文化成果,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播、传扬、传承,无不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实现的。这些重大的思想文化工程,有的是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己组织人力、筹集财力来做的,有的是国家甚至皇帝亲自出面来组织实施的,如孔子的思想文化、如《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典籍等等。现当代一些重大思想文化成果的传承同样如此,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等思想文化类的重要著作,无不采取做工程这样的办法来完成的。做“工程”,就要立专项、聚专家、筹专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来做。因此,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决定用做“工程”的办法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英明之策、科学之举,这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抓手、结果实、出成效,也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文化建设大事的高度重视、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近些年中央决定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发挥积极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推进的。

四、高度重视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才能全面地系统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史料的记载、考古的成果和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都可说明远古时期的炎黄时代,是绵延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跑点,是渊源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文化。炎帝、黄帝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是中国社会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换的时期。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形成于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具体遗存。炎黄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概念,而是一个客观存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古文化的具体形态。炎黄文化作为初具形态、初具规模的远古时期的思想文化,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初创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建立、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思想文化的初立,标志着炎黄时代中华大地已初露灿烂的文明曙光。炎黄文化中创新、发展、民本、崇德、尚和、法治等思想雏形,历史地、客观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这以后形成的博大精深、浩瀚长流的五千年中华系列传统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理学文化等等,都能从炎黄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和血脉。所以说,炎黄是我们的老祖宗,炎黄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正因为这样,自古至今,中国人都自尊自爱地自称为“炎黄子孙”,把炎黄出生、建都、创业的中原视为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炎黄文化”中的“黄帝文化”更有其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影响、特殊的意义。黄帝是炎帝的继任者,是黄帝战胜炎帝后,继又战胜蚩尤,联合各部落,统一大中原,最终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之“盟主”。中华民族之形成、中华文化之初创、中华大地之统一,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是集中华文明初创的大成者。应该说,黄帝的地位在炎黄时代比炎帝更重要更显赫;黄帝文化比炎帝文化更丰富更进步。所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炎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了著名的《祭黄帝陵文》,祭文的头四句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四句祭文足见黄帝的伟大,足见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黄帝的崇敬,足见黄帝文化、黄帝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中国人要像毛泽东主席那样崇敬黄帝、像毛泽东主席那样高度重视黄帝文化!我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从半道传起。只讲孔孟之道,不讲炎黄文化,是不对的,会误导人民,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连孔子本人都十分崇敬、热心传扬黄帝文化。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孔子:“黄帝怎么能活三百年?”孔子说: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意思是黄帝在世时,老百姓获得他带来的利益一百年;黄帝去世后,老百姓把他当做神灵敬奉一百年;这以后,老百姓又用他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百年,所以称黄帝活了三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精辟论断,我们有这样三点深刻的感悟:一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这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一定不能丢了、忘了炎黄文化,因为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二是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要时代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是要把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这“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着力把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好、阐发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从半道传起,不能没头没脑,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根文化。

五、弘扬时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如下倡议: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发表演讲时提出倡议: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的积极行动和未来展望等八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的缘起、内容和目标。从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开始形成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带一路”的说法和做法源于中国历史上关于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的两件著名的历史大事。一件是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另一件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对汉的入侵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联合它们一起抗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执行汉武帝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入侵的军事战略,但在十几年的出使过程中,汉文化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往十分频繁,汉与西域各国的物资交流打通了渠道,中原文明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迅速向西域各国各族传播,西域各国各族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就给张骞出使西域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赋予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条“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成祖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的事件。明成祖为了开辟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联络海外各国,派郑和率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运载大批物资,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达到三个方面目的。首先是政治目的:与海外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国与国的交往;其次是经济目的:发展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第三是文化目的:传播中华文明,实现文明互鉴。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我们之所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原因有三:一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源于历史上“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性质相似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是政治性的,又是经济性的,还是文化性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历史事件既是政治活动,又是经济活动,还是文化活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求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基。可见当今提出和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和历史上的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所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一带一路”战略与历史上的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所内含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和平共处、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强调合作、互通、诚信。这些原则中闪闪发光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开辟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无论张骞也罢,郑和也罢,在打通西域、走向大洋的过程中,与各国各族都奉行交流、合作、互通、友好、诚信等精神原则,受到各国各族的欢迎,赢得各国各族的尊重,收获互助互利的成果。史书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意思是张骞为人处事坚忍不拔,心胸开阔,具有宽厚、诚信、仁义的优秀品质。爪哇岛在纪念郑和远航印尼六百周年活动的组委会认为,郑和对海外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使两国发生某些矛盾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以礼待人,表现了对邻国和平共处、睦邻友好的态度。印尼学者称郑和是“和平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由此看“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上两条“丝绸之路”所内含的文化精神是基本一致的,文化基因相同、文化血脉相通,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历史上两条“丝绸之路”所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必须指出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决不是历史上两条“丝绸之路”的简单翻版,也不是距离的延伸和规模的扩大。它传承的是开放、合作、友好、诚信、互利等这样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其决策意图、处事原则、工作内容、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实现目标、战略意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同类相比,是历史的升级版,是现实的新创造,是开放的新蓝图,是发展的新动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展示的文化精神,在历史上两大“丝绸之路”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中能找到其基因和根脉。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尚和精神、开拓精神、利民精神、崇德精神、融合精神、重文精神等文化内核,都是现实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历史的“丝绸之路”谋略中内含文化精神的基因和根脉,是在这一基因和根脉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起来的。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中的这种基因和根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是永远发挥重要作用的,这既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尊,更是我们的文化自豪!

关键词:

相关资讯

上一页
1
这是描述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