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炎黄邮箱
炎黄邮箱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WEBSIT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世界华人的自豪与光荣

世界华人的自豪与光荣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09 15:55
  • 访问量:

世界华人的自豪与光荣

【概要描述】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09 15:55
  • 访问量:
详情

世界华人的自豪与光荣

——谈共祖炎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无限创造力的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王宇信

炎帝神农氏的闪亮登场,与其前传说的诸古帝,诸如伏牺氏空泛的“有圣德”[1]云云不同,而是十分强调“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身般戏之事”。[2]等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聪明”的描写,与炎帝的聪慧如出一辙。炎帝、黄帝比其他传说中的古圣王有超常的睿智,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认为,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以他超人的睿智为人类早年的“蒙昧时代”做了总结,并学会了通过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物的生产方法,即发明创造为民生造福。炎帝神农氏在与黄帝和蚩尤夷人部族的大融合、大团结过程中,又进一步把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聪明的发明创造推向新水平,为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炎黄二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华人的自豪与光荣。

一、炎帝在“三皇”不同人物组合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传统的古史体系中,人们曾长期尊信我国经过“太古之时”的“盖尝无君”杳渺时期以后,就是所谓“三皇”的陆续“王天下”了。紧接“三皇”之后的历史时期,就是“五帝”时期,并由此进入队了夏、商、周的所谓“三代”王朝……

据学者的考证,“今所知作为远古历史的三皇说皆纬书提出,综计亦有六种以上”。见下表:

“三皇”人物组合表

种类 人物组合 出典 始传朝代 第一种 燧人、伏牺、神农 《尚书大传辑校》 汉 第二种 伏牺、女娲、神农 《春秋纬》 汉 第三种 伏牺、祝融、神农 《礼号谥记》 汉 第四种 伏牺、神农、共工 《资治通鉴外纪》 第五种 伏牺、神农、黄帝 《古文尚书.序》 唐-清 第六种 黄帝、少昊、颛顼 王莽定(见《古史辨》第7册第97-99页) 汉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经过一顾颉刚为首“古史辨”派学者们疑古书、辨伪史的努力,推翻了神圣的“三皇”借以立身安命的伪《古书尚书》,从而使“三皇”由天上掉在了人间。传统的作为“信史”古史体系中的“三皇”,自然成为人们再也不会宗教的伪古史,经过新史学家和唯物主义史学家的重建新史学的努力,对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所谓“三皇”各种不同组合所涉及的人物“在远古传说中原作为神的身份出现,实际就其名字所反映的意义来追寻,可以看作是我们祖先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牺),分别代表我们祖先处于蒙昧时代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1],即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前的情景。

我们从上列“‘三皇’人物组合表”中可以看到,在六种不同的“三皇”人物组合中,有五种把炎帝神农氏列入其中,可见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性;而在三种“三皇”的人物组合中,把炎帝神农氏排在最后可见其在“三皇”人物中辈份较晚。虽然有二种“三皇”人物组合中,炎帝神农氏列名居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唐代就较为流行。直到清代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纲鉴易知录》中还作为“信史”的上表第五种“三皇”中的组合,炎帝神农氏虽然居中,但其后却是黄帝轩辕氏,可见炎帝神农氏应较其他名列“三皇”的“圣王”时代为晚。据学者考证,炎帝神农氏这一在“三皇”时期较晚的重要人物,经对其所透露的早期人类活动的种种史影分析,“则代表进入了野蛮时代”[2],要比其他“圣王”,诸如燧人、伏牺等所处的“蒙昧时代”要大大前进了一步。因此,炎帝神农氏是我国历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者并与黄帝轩辕氏一道,成为华夏历史进入“野蛮时代”的“英雄”开创者。

二、炎帝神农氏的超常睿智与“蒙昧时代”的“探索欲”

有着超常睿智的炎帝神农氏,应略早于黄帝轩辕氏时期。这不仅是炎帝神农氏经过了“在位百二十年”期间的历练所致,还包括炎帝神农氏部族“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3]期间继承其前人类漫长发届时期积累的成果并加以创新的反映。
自第一把打制石斧发明以后,“人猿相揖别”。我们的祖先从森林中、山洞中走向山前发展,开始一群群在空旷的大地上游荡着。《韩非子·五蠹》描写那时的情景,“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

[1] 刘起舒:《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古史续辨》,第1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刘起舒:《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古史续辨》,第1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胜禽兽虫蛇”的袭击和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后来,“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居住在树上,自然避免了野兽的伤害,且离开土地的潮湿,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这位智者自然赢得威望,成了群团的首领。而群团中芸芸“昼拾橡栗,暮栖树上”的那些靠采集和游猎为生的民众,就成了“有巢氏之民”[1]。

又过了不知几许岁月,到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2]。此后的民众,不仅陆上可以采集果实或游猎动物,又可从水中捕鱼了,从而使食物来源扩大了许多。不仅如此,人们长时期体验、总结,使他们认识到熟食的好处,这就是“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3。“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4]而发明火的人就成了部族首领,而利益的部族名之日燧人氏族团。

火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类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从采用鱼类(虾类、贝壳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和用火开始”,人类社会已发展到“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了。“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而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也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上了”[5]。他们在新移居的地带,这些“蒙昧”的人群激发出“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6]。不仅使群团得到了发展,也把燧人氏时期的发展,推向了伏牺氏时期的新水平。

“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7]。“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8]。先民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活跃的探索欲,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始的追捕和围猎野兽了。庖牺氏时期,开始借助简单的猎、渔工具,“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9],从而猎获物增多,使民生得到改善,并促使原始群居的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庖牺氏时期,群团内部的“婚姻”禁忌愈益增多。庖牺氏“制嫁娶之礼”[10],表明此时的婚姻关系已由原始群婚、血缘家庭发展到普那路亚家庭。蒙昧人“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使他们认识到,为了使族群健康地发展,逐步排除亲子间和亲兄弟姐妹间的“婚姻”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自然选择的法则,从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了氏族。母系氏族正是处在蒙昧时期和其后野蛮时期低级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而炎帝神农氏,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相处”[11]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并发展成“欲侵陵诸侯”[12]的军事性部落联盟。

如此等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成千上万年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蒙昧”状况中,“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使他们积累了一批文明成果。而炎帝神农氏的睿智之光,就是“蒙昧”时代先民“探索欲”的升华与继承,并迎来了“野蛮”时代的大创造、大发明。因而可以说,炎帝神农氏和紧随其后的黄帝轩辕氏,以他们的无限睿智的闪亮登场,告别了其前诸“圣王”的“蒙昧”,并成为开创其后“野蛮”时代的“英雄”。

[1]《庄子·盗跖》。

[2]《尸子》。

[3]《韩非子·五蠹》。

[4]《白虎通》卷一。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7]《通鉴外纪》卷一引《帝王世纪》。

[8]《尸子》。

[9]《易·系辞》。

[10]《后汉书·班固传》注引《帝王世纪》。

[11]《庄子·盗跖篇》。

[12]《史记·五帝本纪》。

 

三、炎帝神农氏的创造发明与民生

炎帝神农氏的睿智,不仅是“蒙昧”时期文明成果的继承,而且使他在“野蛮”时期又有所创新的创造发明。炎帝神农氏所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不仅使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为其后的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先民们在“蒙昧”时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先民》“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改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诸如用火烧熟、网罟佃渔等,只能使先民从自然界得到的植物果实和鱼类、兽肉等变得更为鲜美可食,并有益于健康,但却不能使被先民消费掉的自然物增加。而走出“蒙昧”时代的炎帝和黄帝,其睿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所处的“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生产方法的时期”[1]。

炎帝神农氏的最大功绩,就是农业的发明。《易·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一也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先民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一些可食作物春生、夏长、秋熟。而上结遗落在地上的植物籽粒,第二年奏发芽生长以后,秋天也可结出可食的籽穗。“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使原始先民对野生植物加以培植,农业发明了,先民有了较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不宁唯是,先民们也观察到带尖的工具翻动过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使他们将自然界俯拾皆是的树木经过砍斫、揉烤、加工为方便的工具耒、耜等。神农氏的功绩,就在于“教民”,即把原始锄耕农业推而广之。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2]。神农氏发明了原始农业不仅使“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食源匮乏得到了改善,而且还促进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生产品有了剩余,使得人们逐渐发生了互通有无的交换行为。《易·系辞》说,炎帝神农氏时期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神农氏开创的交易行为,虽然只限于“偶然留下的剩余物”,但开了其后第二次大分工,即“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段——商人”[3]的先河。

不仅如此,炎帝神农氏还注意丰富民俗的精神生活。《说文》云:“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新论》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不仅有琴可供演奏,还有乐曲可供人欣赏。《孝经钩命诀》云:“神农乐日《下谋》,一日《扶持》。”

如此等等。神农氏的一系列创造发明改善了民俗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农业的发明,不仅为古代世界,而且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5页。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2页。

 

四、冲突、融合与炎帝、黄帝的创造发明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早于黄帝轩辕氏出现在我国传说时代的炎帝神农氏,在“世衰”即“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1]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并逐步发展为军事性的部落联盟。炎帝神农氏继承了先民“不断的活跃的探索欲”所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因而以绝顶智者身份告别的“蒙昧”,并在我国的“英雄时代”——五帝时期,与另一位绝顶联盟的智者黄帝轩辕氏一道,实现了西方炎黄华夏族团与东方夷人族团的冲突、融合,并在融合、团结中进一步了创造、发明的大发展。

首先,是炎帝在较小范围的部落联盟之间冲突与融合促进了创造发明。炎帝神农氏时期,“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2]。炎帝部落联盟与夙沙氏部落盟,在新的基础上,结成了新的军事部落联盟《世本·作篇》云:“宿沙作煮盐。”清人张澍按说,“《路史》注引宋衷注,夙沙氏,炎帝之诸侯,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一作质沙,《说文》作宿沙,在炎帝时”。夙沙氏部落发明的盐,自然为炎帝部落联盟所用。盐为民生日常生活必须品,并对人类体制增强很有意义。

其次,跨地域超血缘部落联盟的融合、团结促进了创造发明。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炎帝、黄帝”。炎、黄二兄弟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利害的冲突,使“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些时正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说,“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正处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性的部落联盟成为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与争夺部落联盟领导权的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炎帝与黄帝结成了同血缘,但跨广大地域的军事部落联盟,并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核心。炎、黄两大部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使炎帝部落发明的农业为黄帝部落所用,并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民生基础。

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又与向西北方向发展的东方夷人部落联盟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东方夷族首领“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部落联盟被炎黄部落联盟打败之后,“乃命少吴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日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3]。炎黄部落联盟又把东夷部族融合、团结在超血缘、跨地域的更大规模的华夏部落联盟之中。

《世本·作篇》云:“蚩尤以金作兵器。”宋衷注:“蚩尤,神农臣也。”东夷族应在炎帝神农氏时期较早就发明了冶金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处于较其他部落联盟领先的地位。炎帝神农氏发明的农业当影响了蚩尤部落联盟,而蚩尤部落联盟曾受炎帝之命“宇于少昊(按:即今曲阜一带),以归四方,司百工”[4]。蚩尤曾主管部落联盟的工匠,当对炎帝部落联盟的手工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其后蚩尤为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才被华夏部落打败,“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从而炎黄部落联盟与夷人部落联盟在新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团结。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5],吸引了东夷族“以金作兵器”的技术并大有发展。

在炎帝、黄帝、蚩尤部落联盟的冲突中交流,在战争中融合,在团结中发展的过程中,华夏部落联盟形成了。东方、西方各不同区域,相同血缘与超血缘的各部落联盟所取得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的相互交流、借鉴,从而有利于民生的创造发明,在黄帝轩辕氏主政华夏部落联盟时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就是《易·系辞》所罗列的黄帝一系列发明,诸如重衣裳、舟楫之利、服牛乘马、重门击柝、臼杵之用、弧矢之利、上栋下宇、棺榔、书契等等。辑者徐宗元案谓《易·系辞》“正义”说,“皇甫谧《帝王世纪》载

[1]《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

[2]《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

[3]《逸周书.尝麦解》

[4]《周书.尝麦解》

[5]《御览》卷九百廿九《帝王世纪》

此九事,皆为黄帝之功”[1]

综上所述,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先民大创造、大发明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大提高时期,不少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炎黄二帝。因此,炎帝、黄帝一亮相,就比其他古帝更聪明、更睿智就绝不是偶然的了。将“蒙昧”期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加以继承升华的炎帝,黄帝,先后率领先民们突破了“蒙昧”,并用他们的智慧开创了“野蛮”时代的大创造、大发明时期的到来。因此我们说,炎帝、黄帝超常的睿智,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世界华人的自豪和光荣。

[1]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第20页,中华书局,1964年。

相关资讯

上一页
1
这是描述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