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炎黄邮箱
炎黄邮箱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WEBSIT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魏建震: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之纠葛

魏建震: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之纠葛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3-05 11:23
  • 访问量:

魏建震: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之纠葛

【概要描述】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3-05 11:23
  • 访问量:
详情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其部族原本起源于西方还是南方,古代文献有不同的记载,当代学者所见也各有不同。本文从原始文献记载入手,认为记载炎帝起源于西方的文献比较理性,记载炎帝起源于南方的文献则充满了神话色彩,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风格不同造成的。炎帝起源于南方,并非是阴阳五行说的产物,而应是南方民族火与太阳崇拜的结果。西方炎帝与南方炎帝,起源于不同的族群,很难说哪一个炎帝起源更早。

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炎帝,如同其他中华文明的始祖一样,是一个神话与历史杂糅的人物,其形象既闪耀着神的光芒,也充满着历史人物的真实与理性。神人杂糅的炎帝究竟属于我国的西方民族集团还是南方民族集团,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当今学者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一、文献的不同记载与今人意见的分歧

首先让我们来看比较原始的文献记载:

《国语·晋语四》:“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楚辞·远游》:“指炎帝(一本作神)而直驰兮,吾将徃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漭瀁而自浮。”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顚,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歳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吕氏春秋》:孟夏纪:一曰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仲夏纪:一曰仲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㽔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季夏纪:一曰季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廵功,举大事则有天殃。[2]

《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極,自北户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根据《国语》的记载,我们似乎可以推断炎帝起源于西方,而根据《楚辞》、《淮南子》《山海经》和《吕氏春秋》的记载,炎帝似乎起源于南方地区。《吕氏春秋》、《淮南子》中记载的炎帝属南方,是阴阳五行学说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比较原始的文献记载的不同,后世文献也产生了西方炎帝和南方炎帝两中截然不同的记载,记载炎帝活动于西方的文献有:

《水经@岐水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地也。東注雍水。” 

文献记载的烈山氏之子,与周人尊奉的稷神,关系密切。《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篇》:“是故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从这些比较原始的文献看,烈山之子与周人关系密切。烈山之子应当属于生活在中国西部的一个部族。

炎帝之后也有活动于西方的记载,《說文》邰:“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后稷外家所生之國,今扶風邰縣是也。”

记载炎帝活动于南方的文献则有:

《尚书大传》:南方之極,自北户南至炎風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自春分數四十六日迎夏于南堂。

《礼记》髙氏誘曰:“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徳王,號為神農,死祀南方,為火徳之帝。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髙辛火正,死為火官。

《太平御览》卷721引《帝王世纪》:又曰炎帝神農氏長於江水,始教天下耕種五榖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氏之官也。”郑玄云:“三苗为饕餮。”马融曰:“三苗,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韦昭曰:“三苗,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则三苗亦姜姓而炎帝之裔。《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淮南子@修务训》注云:“三苗之国在彭蠡”《韩诗外传三》、《说苑@君道》:“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在其北,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川,由此其险也,以其不服”。炎帝后裔三苗,生活在江南一带。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下,班固自注:“故国。厉乡,故厉国也”。《水经注》卷三十二漻水注:“一水西经厉乡南,水南有重(赵本作童)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谓之烈山氏”。《水经注》把神农与烈山氏说成是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神农生于厉乡,所谓烈山氏。”《路史》: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有唐嘗奉祠焉。

《元和郡县志》随县条: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厯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故曰厲山氏。

当今学者由于对传世文献价值的理解不同,在炎帝原本属于西方还是南方民族,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徐旭生先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专列“炎帝是否属于南方集团”一节,阐述炎帝氏族或部落属于华夏集团,祝融氏族或部落的一部分后来虽南入苗蛮集团,成了那边的宗教和政治的首长,可是氏族或部落的本身仍属于华夏集团,它的大部分仍留在本集团中。徐旭生还指出:“在山海经中,黄帝与炎帝的传说只能在西方和北方,东方就少,南方简直没有。”主张炎帝起源于西方的还有赵世超先生,他认为炎帝原本起源于西方,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后,炎帝才被移植到南方地区。杨东晨先生人为,炎帝部族本以宝鸡为中心,后向北、西、南等方向迁徙,南方炎帝为炎帝部族迁徙的结果。与徐、赵等先生说法不同,蒙文通先生认为,炎帝、共工、蚩尤、祝融全部分属于南方的苗蛮集团。傅斯年也将炎帝归于南方集团。今人梁绍辉、任俊华二先生认为,炎帝起源于湖南九嶷疑地区。蒋南华先生还从民族学的角度论证了炎帝为南方民族的始祖[8]。刘玉堂、刘礼堂认为,五行学说把炎帝定位在南方之后,原来居于南方的神农便与炎帝为伍。

主张炎帝原本属于南方民族的学者认为,炎帝民族活动在西方,发生时代较晚,他们据《尚书@尧典》:“分北三苗”,《孟子@万章上》“杀三苗于三危”以及《尚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认为尧舜时流四凶,炎帝后裔才被流放到中国西部地区。

根据以上所罗列的有关炎帝原本属于南方民族还是西方的文献,可以发现,记载炎帝属于西方民族的文献充满历史理性,而记载炎帝属于南方民族的文献则多充满了神话色彩。这一点在比较原始的文献尤为明显。蒙文通先生在《古史甄微@序》中,曾将鲁人、晋人与南方民族的文化风格进行了比较,他说:“而儒家六经所陈,究皆鲁人之说耳。盖鲁人宿敦礼义,故说汤、武俱为圣智;晋人宿充功利,故说舜、禹皆同篡窃;楚人宿好鬼神,故称虞、夏极其灵怪。三方所称述之史说不同,盖即原于其思想之异。……六经、《汲冢书》,《山海经》,三者称道古事各判,其即本于三系民族传说之史固各不同耶!”[10]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南方民族好鬼神,这些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意义。炎帝原本属于西方民族还是南方民族的不同记载,可能也是由于不同部族的传说不同造成的。

其实我们比较一下原始的文献记载,似乎很难辨别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究竟哪一个发生的更早。而与炎帝有着密切关系的烈山氏,与早期农业崇拜密切相关。这些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是否可能属于不同民族对自己部族早期农业神崇拜的不同描述?他们的发生原本没有先后,等到南方民族与西方民族融合后,他们关于自己部族农业起源的神也开始融合,于是南方炎帝与西方炎帝才开始发生纠葛,随令后人莫辨其真。炎帝原本属于南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似乎只有这样的解释才最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矛盾之处。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说南方炎帝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确实不错。说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炎帝被人为地分配到南方,或将炎帝居于南方归为邹衍阴阳五行说,似乎还有讨论的余地。下面我们就南方炎帝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问题再进行一些讨论,以便对我们的说法进行一些补充论证。

二、南方炎帝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说。这种学说以阴阳与五行的变化为核心,将阴阳归为变化的根本,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南、西、北、中五方,春、夏、中夏、秋、冬五季,青、赤、黄、白、黑五色,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帝,以及五声、五味等相配,用五行相胜或五行相生解释自然与历史现象。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五帝与五行的相配以及五行相胜说的产生时间,则是解释炎帝居于南方说形成的关键所在。

把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帝与五行相配,后代学者往往将其创始人归为战国末期人邹衍。《群书考索别集》卷八:“东方之帝必曰太昊者,出于邹衍五运之说。後儒推其相生之術,以德始於木,太昊主春;夏,火也,炎帝以火繼木,故主夏;中央,土也,黄帝以土繼火,故主中央;秋,金也,少昊以金繼土,故主秋;冬,水也,顓帝以水繼金,故主冬。”《经典稽异》卷下:“戰國時齊有鄒衍,著書推五徳之運,以符應為驗,而昭九年傳云陳水屬也,水火配也,而楚所相。哀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凢此等語皆與鄒子同意。”《十一经问对》卷五:“問:《月令》以古之五帝主五方,不及堯舜者何?對曰:此論出於鄒衍五運之説。後儒推其相生,以為德始於木,故太昊司春;木生火,故炎帝司夏;中央土也,故黄帝以土繼火;少昊以金繼土,颛顼帝以水繼金。且少昊,黃帝子也,父子之間其德自異,此不根之論也,不誣及堯舜,幸矣。”这种说法,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完整记载五方帝的文献有《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和《淮南子》。而邹衍的主运学说和五行相胜说,则见于《吕氏春秋@应同篇》和各书的片段征引。《月令》记载的五行学说与邹衍的五行相生说有着根本的区别。

邹子书今已佚,其说今略见各书所征引者如下:《七略》曰:“《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汉书@郊祀志》注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为水德。”“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也。”《郊祀志》以为“黄帝土、夏木、殷金、周火”。

《吕氏春秋@应同篇》:“黄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黄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黄,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衘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黒,其事則水。”

以上有关邹衍阴阳五行学说中涉及到的方帝,无论是《文选》卷五九所说的虞、夏、殷、周,还是《郊祀志》所说的黄帝、夏、殷、周,或是《应同篇》所黄帝、禹、汤、周文王,都是由四位王帝组成,其空缺一位,即是水运所主之方帝。邹衍学说中心就在于五德转移与主运,由黄帝土德开始(一说为从虞为土德开始),推而下之,只推出四德,诸侯竞相信从此说,就是为了给自己一统天下找到理论根据,战国七雄哪位国君能应水运,邹衍作为这一学说的创始人,自然有其解释权威,这也是邹衍本人受到战国众多国君礼遇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七略》对邹衍学说的引述可以看出,邹衍关于五行之德相胜的理论是比较成熟的,邹衍继承了前人五行相胜的思想,试图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说邹子“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邹衍用五德之运(五行相胜说)解释朝代更替,将国运与五行说相配合,与《月令》、《吕氏春秋》等将方帝与五行相配合有着根本的区别。邹衍学说中与人帝相配最古老者是黄帝,这与《史记@孟子邹衍列传》所记载的“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也正相吻合。邹衍学说在战国末期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论证方法就是以已知推未知,其历史人物的起点就是学者所共述的黄帝。而《月令》等五行所列五帝中的其他方帝,邹衍并没有论述。

杨宽先生还曾指出过邹衍五行学说与《月令》五行学说的根本区别,他说:“考邹衍之五德终始,以‘土、木、金、火、水’为次,用相胜说;而《月令》以‘木、火、土、金、水’为次,又为相生说;两者绝然不同”[14]。
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德说。五德者,即五行之德。“邹子所注重者,不在五行,而在五行所代表之德。此说一出,五行之原本面目尽失,完全变为神秘思想矣邹子更采撷划一以前星象家之说,就此五德,巧为安排,使彼此发生关系,而成五德相克之说”

邹衍学说的中心既不在五行,与五行相配的五帝邹衍又基本没有论及,炎帝出现于南方的记载也没有出现在邹衍相关文献中。将与五帝与五行相配合的学说归于邹衍的发明,或将炎帝出现于南方说能是邹衍的创造,可以说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五行相胜说,并不是邹衍的发明。春秋时期此学说已经出现。五行相胜说和将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五帝与五行相配,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也能找到一些踪迹。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陳災。鄭裨竈曰:五年陳將復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産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按语:妃为匹敌之意思。”注:“陳,顓頊之後,故為水屬。”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左传·哀公九年》:“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注火阳得水故沈。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左传》这里说沈阳,水适火为沈阳,沈即沉,火为阳,水克火,因此说为沉阳。水适火为沈阳与水胜火含义相同。

五行相胜说中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火胜金、水克火在春秋时期均已出现。其他三种虽然目前还没有记载,但他们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应该没有问题。五行相胜说,春秋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左传◎昭公九年》的传文注文,将颛顼与五行中的水联系起来。《哀公九年》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水胜火,伐姜则可”,炎帝与五行中的火联系起来。炎帝与火相联,还有《左传》记载的郯子曰:“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五帝中的二帝已与五行之五方相配,五帝配五方的五行学说春气时期应当已经出现。

将五色与五帝、五方相配,在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墨子@贵义篇》载:“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黒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聴,遂北,至淄,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此段记载,毕沅据《太平御览》增入“以戊己杀黄龙于中央”一语。墨子之时,当战国初年,而星象家已将五色区分星宿之法,应用于占卜,则以物色区分星宿之法,其又来盖已久矣。

除了《墨子》的记载,秦人在春秋和战国早期也曾祭祀五色帝中的西方白帝、东方青帝和黄帝、炎帝(没有祭祀北方之帝)。

《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駒、黄牛、羝羊各一.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黄虵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徴,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自未作鄜畤也。徳公立二年卒其後六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呉陽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如果我们不把此段文字没有根据地归为秦人在战国末年的虚造,那么在春秋时期既已有白帝少昊之说,春秋战国之际秦人已经为五帝中的四帝建造了用于祭祀的祠庙。

从以上我们对邹衍阴阳五行学说和春秋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五行相胜说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邹衍将其改造为五德始终说。邹衍用五行相胜说解释历史的变化,并没有在其理论体系中将炎帝归于南方。因此我们说,将炎帝出现于南方与战国时期五行说的盛行联系起来,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三、炎帝出现于南方原因推论

炎帝既然不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流行时被人为地安排在南方,炎帝出现于南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人为,这可能当与南方民族的太阳崇拜或火崇拜有关。

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南方、炎帝与火、太阳的关系极为密切:

《说文》:“炎,火光上也,从重火。”《玉篇》:“炎,热也,焚也。”从炎字的本意看,炎与火密切相关。《漢书◎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而司夏,火性炎上,故曰炎。融者,火之眀盛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黄帝缘何以云纪我们还不是特别清楚,共工以平水害有功而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炎帝应该与用火之功有关,故纪以火,为火师而火名。《管子◎轻重》:“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淮南子◎汜論訓》所说“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竈,禹勞天下而死為社。”《论衡》卷二十五所说“傳或曰炎帝作火死而為竈,禹勞力天下水死而為社”均为炎帝以火功而纪于火的证明。

除了用火之功,炎帝还曾为火害之主。《淮南子◎兵略训》:“炎帝為火災,故黄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文子》:“赤帝为火灾”。古人由对灾害的恐怖而产生神灵,也是宗教产生的重要途径。南方民族对炎帝的崇拜,也与对火灾的恐怖密切相关。

先民对火的崇拜,其产生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除了火功说和火灾说之外,也许先民对光明美丽的崇拜也相关联。徐旭生先生曾指出:“按古代人民虽说以水火二物为大用,可是火的光明美丽,更容易引起先民崇拜的观念。早期祭灶的习惯,遍及世界各地;印度、希腊、罗马对圣火的崇拜。”炎帝被祀为灶神,应该与先民的这一崇拜观念有关。

先民对火的崇拜,往往与对太阳的崇拜密切相关。《白虎通德论·五行》:“炎帝者,太阳也。”《论衡·说日篇》:“夫日者,火之精也”。炎帝出现于南方,应该说与太阳崇拜和火崇拜是分不开的。公元前5000年前的湖南长沙南托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稻作农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太阳和鸟的图案,这应是南方民族崇拜太阳的考古学证明。远古先民对农神的崇拜,往往与太阳崇拜或火崇拜结合起来。农业民族崇拜太阳,是世界文明发生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南方炎帝既与烈山氏结合为古代农神,又与太阳崇拜和火崇拜密切相关了。

如果我们的推论不误,炎帝产生既与南方农业起源相关,又与南方民族崇拜太阳或火有关,那么南方炎帝产生的时代应该确定在何时?西方炎帝与南方炎帝究竟哪一个产生的更早?

中国农业起源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即南方农业的起源,一个是北方农业的起源。北方农业起源所尊奉者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炎帝之神,他与后来的神农氏结合,成为炎帝神农氏;南方农业的起源则与太阳神或火神崇拜炎帝结合起来。屈原之赋和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炎帝,就是这样一个与太阳神或火神崇拜相结合的农业神形象。因此,南方之炎帝与西方之炎帝有着不同的文化来源,在后代民族融合中,对两个炎帝的崇拜逐渐融合,仅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出现时间的早晚。

相关资讯

上一页
1
这是描述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