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炎黄邮箱
炎黄邮箱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WEBSIT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5-10 16:11
  • 访问量:

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概要描述】2017年5月6日,为了积极贯彻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问道玉渊潭: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

  • 分类:炎黄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5-10 16:11
  • 访问量:
详情

001.jpg

2017年5月6日,为了积极贯彻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问道玉渊潭: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

一、高等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002.jpg

北京工商大学副书记张德玉在致辞发言中指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和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实这一使命和责任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时代形势和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改变“重智育,轻智育”、“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的根本之道。

003.jpg

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指出,《意见》是建国以来党中央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系统周密的一次部署,为开展儒学研究、教育、传播、普及等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最强劲的精神支持和最可靠的政策保障。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继教院院长李海彬教授指出,能够“文化传承”,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现代性大学。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内容”上“文化传承”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意见》又作了具体部署,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应该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海舰教授指出,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目标与具有伦理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之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具体而微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加强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使之真正落地落细落小落实。

北京工商大学宣传部部长张春萍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是固本铸魂和打底色工程。北京工商大学先后举办了“美文共赏”经典诗文朗诵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利用新媒体开展了系列“读经典”传统文化知识图文和“为你读”经典朗读有声推送,通过打造节庆文化活动、读书节活动、带领大家参观博物馆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有文化自信才有更多的精神底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愿更多的人携手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加才教授指出,以文化人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新要求、新路径,其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以文化人有三大资源:原生本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滋养性的国外积极思想文化,发展增量性的当代中国新文化。新时期应强化使命担当与人格理想,礼敬崇高、追求卓越,回归为己之学,注重道德涵养以提升人的境界。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林刚副教授指出,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当代价值。传统文化的世俗理性奠定了我们民族无神论的基础,人伦礼治规范了民族行为方式。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少整体的课程设计,没有一门必修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整合融合远远不够;在传统文化实践方面,大学生更是缺少相关的教育与自觉,文化养成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处长吕素香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正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差、方法落后、影响力弱等窘境,找准切入点,抢占课堂主阵地,把握思想引领这一主方向,创新文化产品,加强统筹和组织。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凡副教授指出,儒家的国家治理以教化治人为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德。现代国家治理是以公共事务管理、发展经济以及国家安全为目的和任务。从教化的政治目的而言,治国就是治民,只有修身方能治国;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政治公共事务、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任务成为重要内容,仅仅依赖修身是不能够治国平天下的。

二、高等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004.jpg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指出,高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领导干部需带头。作为影响青年灵魂和塑造社会良心的场所,高校应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德性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作为高校的管理层,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并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相应服务。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刘东超教授指出,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政治性原则,传统文化包含多种政治取向和政治资源,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选择性原则,选择标准是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的需要;准确性原则,需要具备训练出的功力,这样才能理解得准确;实效性原则,着眼实际效果;差异性原则,根据年龄、地域、性格,有不同针对性;艺术性原则,国学包含有艺术资源,可以充分地发掘运用。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主任吴文新教授指出,《意见》明晰大学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生力军。大学生须以传扬中华精神为使命,坚持人民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立场,传承中华基因,以铸造中华人格为根本目标;澄清错误或模糊认识,以敬畏和研究的态度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教授指出,《意见》说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是今后中国治国安邦的国家战略。她建议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协会”或类似团队,成立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设置不同层次课程,将优秀课程送进京津冀高校。

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德育教研室副主任杨柳新副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意味着大学德育及大学教育整体性地德性文明化。这将开启富有传统“复归”特色的五大方向性变革:大学德育的文化使命从“立德树人”可拓展为“弘道立德,立德树人,以人弘道”;重建师严道尊、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的大学伦理生活;重建以知行合一修养工夫为内核的“为己之学”;重建道艺兼修、博文约礼、“合外内之道”的学问体系;重建以道驭器、崇圣尊经、以中统外的话语体系。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杜亚辉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文化认识不够、感受不深的情况。大学生辅导员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其本身也存在缺少丰厚文化底蕴现象,也需要普及提高。以讲故事方式,以喜闻乐见的身边文化入手,让学生有深刻情感体验,浅入深出,润物无声。

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孔德立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甚至走向培养精致利己主义道路的倾向。这种现象在一些行业特色大学更加明显。但只要组织与教育方法得当,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热情就能被点燃,传统文化底蕴就能被夯实。他呼吁传统文化教育要纳入高校考核评价体系。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常大群教授在提交的《试论以圣人作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大学教育应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公思想、以内向性生命自由克服对外物占有的异化状况等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要培养学生的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以及超常能力、健康体魄、控制情绪、为公利生等圣人素质和境界,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圣贤人才。

北京儒学书院院长柳河东指出,要把当代儒学高等普及应用教育与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儒学高等教育对现代中、小学及学前国学教育具有强大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君子人格教育是破解当前高校教育弊病及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儒家经典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立志、养性、修身、增才、开慧,可开展多方面的大学生君子人格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金智学指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人才培养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品茶、书画研习、戏曲欣赏、音乐熏陶、饮食调配等,将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在实现文化内化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中医精髓。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敬德书院杨阳指出,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步推进,师资短缺、课时紧张等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新媒体信息冲击影响较大;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尚不健全。要鼓励校园传统文化社团的成立与运作;有明确的奖惩导向;加强各人文学科活动的配合力度;注重编写传统文化读本与教材;提供优质、高效的传统文化培训项目。

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副教授白立强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在责任,教育者自身要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科学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学术讲座,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动脑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使人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井冈山大学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杨宽情指出,树立文化自信应当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就大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应当设置相应的涉及身心修养、人格塑造的国学课程。四书作为中华文化的圣经,是涵养品德的根基,可作为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必修课程;适当地设置道家、佛家相关经典作为选修课程,开阔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班高杰指出,道德教化是儒家精英伦理世俗化的投射,在由上而下的教化模式中,儒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传统启蒙教育中的道德教化以童蒙书、女训、家训等为载体,进行人伦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人情世故教育。它顺应受教育者心理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偏重德性伦理本位,融功利追求与道德规范与一体,切于人伦日用,教育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娟指出,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凸显出其重要价值。继承并发扬其爱国情怀、和谐理念和修德思想,通过科研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四个维度,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形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蓝菲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仅仅落在是修齐治平、德育的范围內吗?马克思主义学科具体有哪些点可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和?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有碎片化、异质化的特点,如何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明确逻辑主线的理论体系?

005.jpg

第一小组讨论

三、高等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中、西、马”关系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秀芬教授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应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两者的不同点,明确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也要看到二者的契合点、相同点、相通点很多,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的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前提。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夏静雷指出,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推动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云明教授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选择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海香指出,价值观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和文化市场影响力构成美国实施其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三条主要通道,彼此交织渗透和协同作用。从战略战术层面来看,美国实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措施主要表现为合谋性、渗透性、创新性、全球性与双重性等特点。这为探索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供了借鉴。

国防大学张锐博士指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在根本上融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要对导致百年来体用之争的本体论思维做出检讨,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会通中西,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力求做出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精神的理论成果。

006.jpg

第二小组讨论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大学朱康有教授指出,理想信念“缺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从理论上把它虚化了。应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基础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心方面大量实证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文明,从理论建构上充实我们的理想信念内涵,回应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关切与需求。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姚洪越副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包涵中华信仰体系的传承发展。在厘清中华信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引导中华信仰体系的传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交流交锋交融,逐步构建层次明显、开放包容、科学理性、公正民主、有机统一的中华信仰体系。重视民众内心敬畏领域的重建,合理处理体系内不同信仰之间的关系,注意祭祀活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克思主义学院王军指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图景呈现出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宗教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积极教育引导有信教倾向的大学生。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侯丹娟指出,宗教满足了学生的某些内心需求和期望,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依赖和信服。大学生信教的途径主要有:现实中的宗教组织或个人阅读书籍等;浏览宗教网站获得宗教信息。我们必须在坚持国家宗教政策、尊重学生信仰自由前提下,引导学生宗教观念,加强校园宗教活动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强化心理辅导。

当代中国研究所牛冠恒博士指出,全社会都得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大学生信仰出了问题,绝不是他们个人的小事,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大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信仰。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必修课资源,同时根据《意见》精神,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信仰,为他们找到根和魂。

张践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传统文化底蕴薄弱、价值观念混乱、心灵空虚、外来宗教渗透信仰等问题。堵不如疏。只有坚守中华文化本位不动摇,强基固本,在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学识修养,当代大学生才能在纷繁复杂、多元多样的思想价值观念挑战中建立防线、守住底线,坚定正确的信仰,做出正确的选择,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07.jpg

北京工商大学方德英副校长在闭幕词中期待研讨会继续扩大学术贡献力和社会影响力,办成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盛会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学术品牌。

008.jpg

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50人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

相关资讯

上一页
1
这是描述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