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嘉璐:外國人偷不走茶文化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6-26 22:42
- 访问量:
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的語言學大師許嘉璐先生,曾貴為國家領導人。他曾深度參與決策高層有關國家文化戰略設計的若干工作。對於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走出去、兩岸四地在中華文化這一大格局中又將如何進行彼此的角色定位?他都有著獨特思考。而他所倡導的茶文化又如何面對信息化以及年輕一代的挑戰,也備受關注。針對這些焦點、熱點甚至敏感問題,許嘉璐先生日前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逐一解讀。
專訪許先生,是在他所推動的首屆“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的間隙。與《中華兒女》有著深厚淵源的許老,也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推動者、傳播者。出身大學校長、學識淵博、名滿天下,后來又身居高位,接近決策高層,因此,國家許多重大文化戰略推出的台前幕后,都有著許先生的身影和功勞。比如作為中國軟實力重要體現和載體的孔子學院,正是在他多年的推動下,取得今天的成績。
茶與中醫作“兩翼”
在推動傳統文化繼承、傳播、走出去的過程中,許嘉璐經過深思熟慮所提出的“中華文化一體兩翼”觀點,廣為關注。其中,一體是指宇宙觀、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四觀”的內涵,“翼”是使“體”能夠飛起來的通道和形式﹔“兩”者,一為中國醫學,一為中國的茶文化。
為什麼要以中醫和茶文化為“翼”?許嘉璐認為,是因為在中華文化無數文化形態中,最全面、最系統、最具體、最切身的,當屬這兩項。至於其他文化形態,諸如書法、繪畫、戲曲、歌舞、工藝、武術等等,雖都在以其獨特的魅力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性情和品格,但都如同飛鳥身上的羽毛。茶與中醫,堪稱展翅大翼。
以下是有關訪談摘要:
《中華兒女》:茶確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固守傳統固然重要,但面對國際化、信息化、互聯網背景下的青年群體,傳統與現代如何契合,從而起到傳播效應?
許嘉璐:提出一體兩翼的中華文化傳播觀念,是經過長期的觀察思考。也有我自己的體驗以及傳播的經驗。例如在全球推廣孔子學院時,建了6所中醫孔子學院,受到當地歡迎。通過中醫養生的傳播,更多的外國人,包括外國政要,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有了很明顯的接受。這是我的一點點實踐。在我和國際友人打交道時,也不斷和他們講到茶,送給他們茶,教他們喝茶的方法。於是有些外國朋友就養成了隻喝中國茶的習慣。不再隻喝立頓,也不加奶、加糖。所以形成以一體兩翼的思考。
我也在做兩岸書畫間的交流,總體都還是過去書畫流派的。比如用毛筆蘸著墨汁在宣紙上寫畫出東西,這個還沒變。這就是體,是根本。雖然體沒變,但形式變了。
兩岸四地破解共同難題
《中華兒女》:兩岸四地同文同種,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您覺得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彼此角色如何定位?又有哪些不足?
許嘉璐:兩岸四地在整個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當中,都應有所擔當。包括在海外五千萬以上的華人華僑,也應該有所擔當。但這個擔當不是大陸政府、官方給布置任務,華人華僑們在那裡堅守就是一種擔當。
講到四地的特色,從表面看,是很顯然的,台灣的文化受美國、日本影響很深﹔香港,受英國美國影響很深﹔澳門則受葡語國家影響很深,但所有的體沒有變,也就是根沒有變,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們保持的根,比大陸還要強一些。為什麼,我曾經有一個判斷:任何文化,從原旨上說,都有排他性。但是,不同的民族,排他性的力度不同,在排他性之外,也都有包容的一面。不同的民族,就看你包容與排他,權重多少。中華民族,排他性弱,包容性強。有些民族,有些文化,就排他性極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產生包容。
因此,台港澳,由於是外來的文化和固有的文化產生矛盾,不知不覺中,就產生排他,排他的形式不一樣。表面有拒絕、抵制,更多地是我讓你隻停留在生活層面。如衣食住行,甚至於宗教信仰,法律制度。但是根,宇宙觀、價值觀、倫理觀和審美觀不變。
所以我們到香港去,看到警察在出更前,要拜關公,包括原來英國人做的督察,都要拜關公。包括到樓宇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在門外都有一個小香爐,拜土地,還有清明節拜祖,四地都一樣。如台灣最堵車在清明。因此,一說起弘揚中華文化,很容易得到呼應。現在最大的實體是台灣,面積大,人口多。而且在家庭生活,私人場所,保持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台灣甚於大陸。這個差距還不是一點點。
《中華兒女》:現在兩岸四地的一個共同難題,可能是傳統文化面對年輕人怎麼辦?具體到茶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傳承的瓶頸問題,怎麼辦?
許嘉璐:傳統文化要向青年人普及。比如今天一個青年演講的做法,給我一個巨大啟發。未來青年人是主體,傳播要靠青年人,不是靠老頭子。他所作的,我做不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亦不足畏也。我們年紀大的人,特別期望、關注和支持他們年輕人。
茶文化面對年輕人怎麼辦?除了在大學生當中組織茶會外,我認為應該進入中學。中學才是扎根的時候。你跟孩子講陸羽什麼的可能早了點,但起碼告訴孩子們,喝可樂的話,沉澱到身體裡,今后是要得病的。你們都是為人父者,幼兒階段千萬別吃麥當勞,別喝可樂,除了肥胖之外,還會有多動症,保持一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和學習。但是喝茶沒事。比如我父母小時候不讓我喝茶,是因為小孩子胃弱,到了高中就可以。現在有人建議喝紳士茶。如果真正懂得喝茶,無形中,就會把自己帶到紳士的層面。但是影視作品中,黑老大的屋子內,總有一個茶台,在那喝茶,其實是在糟蹋茶。
再比如我小時候,在北平,每個社區都有個茶館。每次聽書,都是在接受傳統文化。可是現在,兩人喝一頓茶,一結賬一千五。所以我說這些很過分,是要斷了茶的命啊。幾個人能喝三五萬一斤的?不都是為了銀子麼?這是個社會的整體問題。
《中華兒女》:傳統文化講究師徒口傳心授,身心感悟,但在現代紛繁復雜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能做到呢?
許嘉璐:中華傳統文化的振興、復興,我認為要通過三個系統。一個系統,是社區﹔一個是宗教﹔而最重要的,政府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持、引導、保障作用的,是教育系統。我所強調的教育系統,那就是幼兒排除在外,從學齡前開始,一直到博士后。
大約十年前,我在《求是》雜志發文:論大學校園文化。大學功能是什麼?是保存、弘揚和創造文化的基地。要把大學從培養高級打工仔的場合變成一個保存、弘揚、創造文化的地方。把高級打工仔打造成全人。
再一個是宗教。有些寺廟場所,開始辦茶禪會,這就很好。如果從中學到大學,都有茶會,人數越來越多,希望在青年。這一批人成為骨干,就是茶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
外國人沒偷走茶文化
《中華兒女》:茶是中國特產,也是發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但傳到西方后,也形成了西方的茶文化,比如風靡全球的英式下午茶。東西方茶文化的不同點在哪裡?怎麼看彼此間的競爭關系?
許嘉璐:他們的茶葉都是從我國引種的,並且都是英國人從我國偷去的茶種。英國軍官從福建把茶種偷出去,但沒偷走茶的文化,包括喝茶的方法。
英國人好喝茶,從中國進口茶葉花費了他們大量的外匯,導致英國殖民地和本土在茶稅上的矛盾,並引發戰爭。為什麼外國人要喝中國茶?是因為飲食習慣。他們以動物脂肪為主食,消化不良,如果喝茶就會消除。於是針對這個需要喝紅茶。太苦,於是加糖、加奶,並逐漸形成文化,但是不知道另有天地,中國茶不僅解決身體的問題,還有心的問題。
為何以中醫、茶作為兩翼?這是針對西方的一神論、排他性,世界什麼都是二元的,二元是對立的,不是和而不同的,但中華文化講究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平共處。這個理念能改變西方的哲學觀和方法論,也可能五百年后能實現,現在就要傳出去。現在可以說是最佳時期,因為西方人在反思他們那一套走到頭了,包括科技。
所以,人類要想可持續發展,需要東方智慧。我們需要用茶、中醫來推進,恰當其時,但坦率地講,我們沒做好准備。
從總書記的“茶酒論”看走出去
《中華兒女》:中央決策高層倡導“走出去”戰略,不管是經濟層面、還是文化層面,既然要走出去,那麼如何通過茶文化這個載體實現走出去?茶文化承擔著什麼樣角色?
許嘉璐:在論述中國與歐洲的關系時,習主席用到了酒和茶的借喻。他說,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們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歐洲主張多元一體。顯然,酒茶是文化的不同表達,和而不同與多元一體則是文明哲理的不同切入,都在以不同方式展現人類文化的多樣以及世界文明的多彩,這同習主席此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演講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我們在文化對外傳播上,全國都面臨一個問題,可能導致總書記的號召,無法落實。因為我們隻有一套話語體系,隻會在黨支部會上,在學生論文答辯時的那套話語,轉化成一個另外的文化背景,則不會說話了。
文/本刊記者 吳永強
来源:人民网转载《中华儿女》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