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中国文化特征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
- 分类:炎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1 17:53
- 访问量: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之三
非常荣幸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大概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内最早成立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对于它的使命应该说非常之重、也非常之大,刚才张岂之先生讲到,是我们的本质、是我们本分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今天讨论这个题目“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描述它、概括它。
首先应该从我们文化生态来看,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就是多元、包容的,这个是非常重要,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多元包容下边发展起来的,刚才张岂之先生提到,我们先秦诸子百家,说明我们文化是多元,多元下边包容发展。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局》,提了六家,后来又提到十家,张岂之先生讲到六家没有问题。文化发展多元包容的,但是每个家、每一个文化的体系它要能够延续下去,就必须发展,那么发展的前提就是在多元环境下边,相互的来吸取、来充实。那么很明显。汉代汉书六家,经过两汉六家相互交融,最后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就是儒道两家,其他墨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他们思想精华都被儒道两家吸走了。以后我们虽然说中国三教并存,佛教后来的,中国传统就是儒道教,虽然我们说独尊儒术已经不是原始的、单纯的儒学了。董仲舒开创了把儒学跟名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结合的创始者,董仲舒儒学接受墨家兼爱、吸入阴阳家,而且阴阳思想到董仲舒那里才形成相当完整的学术体系。法家的思想更不要说了,董仲舒倡导行德并用,我们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行德并用,说过去只用德不用行是不对的,只用行不用德也不对,始终是行德并用。
董仲舒开创把六家统一在一起,道家也是,董仲舒里边有非常重要的循天之道,来养生、来治国,把道家的思想统一起来。董仲舒把六家结合一起,以后儒学把中国文化整个思想、体系都概括在里边了,后来道家也如此,也吸收了儒家及其他墨家的东西,墨子经典就是道观里保留下来,中国文化就是多元包容、相互推动、相互吸收这样生态环境中间成长。这个应该是我们今天应该吸收的精髓,怎么样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
我们谈到中国文化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在中华文化中间,最早就是周易本卦,“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概念跟天文相对,“刚柔交错天文也”,天文讲什么?关乎天文以知时变,观察天文变化就知道天一年四季都在变化,通过天文的观察了解季节的变化;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教育百姓使这个社会得到治理安宁。什么叫“文明以止”后来很多注释家,职务不以威猛,我不是用强力制约这个事物,而是用文的方法、教育的方法这就是文明,通过教化对中国文化建设、传播、传承,就是通过礼乐教化进行的,而不是用强制武力进行。而礼乐教化核心就是礼,礼和乐相配的就像鸟的两个翅膀一样,缺一不可。所以在中国文化中间礼乐是核心。所以我们形容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就是是说礼乐坏了。
礼乐教化用文化建设、传播、传承这种方式,而它的核心就是礼。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间这个“礼”包括“礼教”这样文化现象的认识,因为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矛头,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矛头就针对这个礼教。现在很多学者、包括很多领导,都称中国处在文化的启蒙时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西方文化也是从反思传统开始,文艺复兴,才有启蒙运动。最近我就想,借鉴一下人家西方欧洲启蒙运动是怎么做的?他们怎么启蒙的?看一些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作品,我就认真看了一下,因为我们强调法治、强调现代法的法治,启蒙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就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结果我再认真去看,过去看过,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他著作是1720年写,离我们将近300年,对我们今天对中国文化认识太有借鉴意义了。
我就摘了孟德斯鸠的几段话给大家念念,它对中国文化怎么理解?他从哪里来的?从16世纪、17世纪到中国来的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在中国生活体会传回去介绍给欧洲,是很实际的,我们中国历史上16世纪、17世纪时候社会现象他们给传回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包括狄德罗、伏尔泰都是根据传教士传回去的中国社会文化情况来了解中国。他们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有什么印象呢?
孟德斯鸠他说中国立法者们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国的太平,他说在中国立法者们主要目标是什么,使他们人民能够平定的过生活。一个是帝国的太平,一个是主要目标是使他们人民平定过生活。因此他说“中国的立法者们,他就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是混在一起,所有这东西都是品德”,这个四个方面各种各样教导就是所谓礼教,礼教不是单纯的问题,礼教包括宗教、法律、风俗、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样一个东西,包括这些方面,所以他说“中国人是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现这种礼教上,比如文人用之施教,官吏用它宣传,生活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容礼教当中,只当人们找到使他们获得严格遵守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的很好”,中国维护这个稳定,使人们平静过生活这么一种礼教。所以它不是简单的,我们新文化运动说它是吃人的文化,扼杀人的,培养我们人的基本品格从各个方面。礼教要求“人人互相尊重,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让每个公民在很多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因此制定最广泛的礼仪规则。”这是礼的核心,是要奉献自己。
在这方面来讲,礼的价值比礼貌高的多,我们很多人把礼是从礼貌角度讲,礼貌是本质他人的邪恶,而礼是防止邪恶出来,礼是放在人们之间的墙,防止互相腐化。不以礼而刑治国的君主们,就是想借刑法完成刑法力量所做不到的事,即树立道德。刑法不能树立其道德的。一个公民因为丧失道德的观念,以至于违反法律,刑法可以把他从社会里清楚出去,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丧失道德观念的话,刑法能把道德重新树立起来吗?刑法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很多后果,但是刑法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因此当中国正经原则抛弃、道德沦丧的时候,国家便将陷入无政府状态,革命就会到来。很惊人,这是一个论法的看到的,为什么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中国看成最理想的社会,他们就是就借助中国礼乐教化人文精神,去批判西方中世纪基督宗教让人做神的奴隶独断文化,充分看到人的道德重要性。所以他说“因此,中国并不因为被征服而丧失他的法律,他因为在那里习惯、法律、风俗、宗教就是一个东西,人们不能够一下把这些东西都给改变了,他说改变是必然的,不是征服者改变就是被征服者改变,不过在中国改变的一向是征服者,因为征服者的风俗并不是他们的习惯。被征服者的习惯并不是他们的法律,他们的法律并不是他们的宗教,所以他们逐渐被征服者文明所融化,要被征服人民所被他们融化容易一些”,这个完全符合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历来完全是征服者完全被征服者熔化,征服者要想改变这些不容易。因为这个已经深入人们骨髓里边去,并不是一点点改变都能够把它都改变了。
里边特别提到中国孝道问题,他说,政府应该激励人们孝敬父母,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格恪遵孝道,制定无数的礼节和仪式,使人们双亲在他们生前和死后都恪尽仁慈的孝道,尊敬父亲,就必然尊敬视同父亲的一切人物,如老人、师傅、官吏皇帝,父亲的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子女,由此推论,老人以爱回报青年人,官吏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以爱回报子民,所有这些构成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一般精神。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表面上似乎最无关紧要的东西,可能和中国基本政治有关系,这个基本构成是以治家思想为基础,如果你削减侵权,甚至只是关注对侵权表示尊重的礼仪的话,等于削减人们对视同父母的官吏尊重,因此官吏不能爱护老百姓。而官吏应该把老百姓看作子女一样,这样君主和臣民之间存在的爱的关系也将消失,只要削减其中一种就动摇了国家。举个例子,一个儿媳妇是否每天早上对婆婆尽这个那个义务,这个本来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日常习惯必须唤起一种必须凝刻在人们心中的感情,而正是人们有这种感情才构成这个帝国统治精神,我们便将了解这一个或者那一个侧重的义务是有履行的必要。
最近我也经常讲到,中国非常强调亲情,但是中国亲情并不指家里边,就像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教育中讲了,当初批判中华学,中国文化确实以中华为基础,但绝不是局限中华里边。这就是孟子讲的我们要亲情推广人民、由人民推广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仅仅停留在家族的、宗法的亲情之内,而把这种亲情推广出去。为什么以家族亲情为核心?论语讲看来父母子女之间最私的关系,但是我们是不是发现,在最私密关系里边,恰恰蕴藏着一个最无私的精神,因为父母对于子女从来不讲价值、不讲条件,对子女是无私的奉献,从来不求回报的,当然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对子女也是投资的行为。私的关系里边包含无私的精神,而且要求把这种精神扩大对名对物。
从小这种习惯的养成、这种义务责任承担,其实就是我们国家一个基础。所以对礼教这个问题,对礼和礼教问题要很好重新梳理一下,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不是像现在,道德是道德、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法律是法律,是混在一起整体。通过法律、通过宗教、通过风俗、通过礼仪来表达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复杂的东西,把它一股脑、简单铲除掉了,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把法律、风俗统统铲除掉了。这样的话一个社会能不乱吗?而且这个里边我觉得他体会很深,法律如果没有道德的话,这个法律也是没用的,它可以把坏人赶出这个社会,但是它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君子治治不治乱,这句话可能不太容易懂,《黄帝内经》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礼者治也、非礼者乱也。我们社会礼仪次序非常正常那就治,礼乱了这个社会就乱了。那么这个社会出现乱象你治不治?这不是简单的治问题,而是去乱,被治以治,不是光消除这些社会罪恶的现象,而是把正常的道德伦理这些建立起来,这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礼”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果我们套用不太确切的话,自然法、人文法,礼就是自然,不是很确切,因为礼是讲人与人之间最自然、正常的关系,从父母子女开始应该遵守,而自然法是人文法建立的基础,没有自然法不可能建立起来。所以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一个从多元、包容生态环境下去思考,然后从它根本性、人文精神就是从礼乐教化,我们现在丢失礼乐教化。
我在多次法治建设讨论会上说,现在礼治的建设远比现在法治建设来的重要,我们礼治不建立的话,我们公务员不懂得爱民、我们公务员不懂得廉耻,法有什么用?没用,所以他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什么底线?做人的底线。你守不住做人底线什么都能干,没有廉耻,所以还得有敬畏心,老讲中国文化没有宗教,那是用西方宗教理论说明,我们礼教里边就包括宗教,就包括我们非常明确的信仰对象。中国文化中间是有信仰对象、有敬畏对象,敬畏的是天地君亲师。某种意义来讲跟西方敬畏上帝道理一样,因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万物的主宰者,人的利益让他主宰,人的解脱靠他。而中国文化生命观念是来源于先帝,先帝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祖先是我这一辈的本源,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不能忘本,就要敬畏天地君亲师。做什么事情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良心,如果没有了敬畏,就完了。人还是有敬畏心的,人在做天在看,天就是你的祖先,地就是你的子孙,你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还要对得起良心。这些教育都包括“礼”的教育里边,今天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离不开礼,这被新文化运动彻底的抛弃了,今天需要重新反思一下,离开这个中国文化根本特色没有。西方法是外在,上帝也是外在,中国礼是内在,中国礼就在每个人心中的,如果抛弃这个东西,那么就割断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录音整理)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办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B座2层